「取之於在地,回饋於在地,讓土地跟人都好」
台灣最豐沛的能量在於多元:微氣候、微地域、島嶼上遷徙交會的族群人文;依時而做,因地制宜,一代代傳承著的料理與味道,輔以幾十年累下的,隨著食米品味發展而不斷精進的地米品種。
無論什麼日子,米總是默默佔據餐桌上的小小一角,不僅是溫飽我們的食物,更是儲存味道的記憶體。

活動說明
「米」,和世界上任何事情一樣,好不好,都必須探究細節,「從產地到餐桌」活動中,泔 米食堂的米職人-劉馥熒將帶領企業夥伴們,透過多元化的食農教育活動拉近食農的距離,學習依旬而食,了解如何以友善耕作與永續經營守護土地,探索米食與環境、生活的共好關係。
活動主題
米食農教育
透過「米」認識在地農產、飲食營養、生態友善等概念,有助於讓企業夥伴了解食物安全與建立惜食心態的養成。
建議時數:4H / 建議人數:40人以內

認識稻米/稻穀種類-「米食農」桌遊體驗

環境教育與永續生態-「米食農」體驗種植水田
創意米料理
感受農業智慧與食物的美好,學習如何以更友善環境的方式選擇與消費食物,實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。
建議時數:4H / 建議人數:48人以內

米食的永續與創意運用-畫出獨一無二的食譜

米種與米食大不同-米種試吃體驗、米食桌遊競賽
講者介紹
泔 米食堂-劉馥熒
從出社會踏入了餐飲業,一直到前幾年發現自己對台灣的認識不夠,離開待了近20年的公司,加入了「土生土長」、「大米缸」團隊,跟著團隊從認識這塊土地開始,一直到產地去認識作物,在小小的食堂裡與進門的朋友們分享這塊土地所有美好的人事物。
相關報導:
綠色餐廳、米其林指南餐廳-泔 米食堂|小巷口的台食好味
La Vie-巷弄裡的米料理美食!台北「泔米食堂」用台灣在地好米譜出一座島的多元成家|Refresh台灣味